有些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需求去做,或是很容易接收到他人的感受與需求而無法忽略。在面對他人的情緒與需求時,若你發現自己的「情緒界限」較為模糊,很容易被他人的感受與行為侵入,無法放著不管時,你可以提醒自己......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: 今天在工作上、或生活上遇到很挫折的事情,或是真的非常的累,於是你說了一句:「我今天(工作)好累喔......」 這時候你身邊的人,氣呼呼地回答你:「你累?你有什麼累的?我告訴你,我比你更累!」
大概在這社會上,很難不被貼標籤:男生、女生該怎麼樣,當孩子該怎麼樣,當媽媽該怎麼樣,幾歲該結婚、生小孩.......總是會有人......
從疫情開始到今,從一度白熱化到現在似乎趨緩下來,每個人對疫情的看法不同、被影響程度也不同,如果只是朋友間聊聊似乎無妨,但若對象是每天朝夕相處、彼此牽制的家人呢?
在台灣,似乎許多人在受教育的時期,都被要求在學業方面有傑出的表現;長大後不再用學業或成績要求一個人,反而轉化成學歷、工作或薪水這種比較物質的面向。這些來自社會的眼光似乎告訴我們,只要我們夠聰明,這樣就夠了。 不過,真的是這樣嗎?